现代动物园应扮演怎样的 社会角色?
2021-06-05 22:59

5月27日,美国弗吉尼亚州的“善待动物组织”(People for the Ethical Treatment of Animals)发起了一个“与动物同游”活动。与常规情况不同的是,本次活动中与儿童游泳互动的海豚都是“机器海豚”,但是不论从外形还是行为都难以分辨真假。


“与动物同游”活动中,儿童与海豚互动

图片来源:thesun.co.uk


该“海豚”去年已研发完成,此次活动是其在美国洛杉矶的首秀。研发机器海豚的美国Edge Innovations公司意在用全新技术实现动物表演行为的替代,“在维持娱乐性、教育性和商业潜力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海洋馆的未来,重建海洋馆的娱乐业”,该公司电子动画项目创意总监Roger Holzberg 表示。


动物表演和动物保护在传统意义上一直是相悖的,美国“善待动物组织”表示,“新技术帮助人类了解了这样高度智能的哺乳动物,而又不需要将海豚圈禁在水池之中”。在满足表演娱乐的同时,实现了动物园教育与保护之职能。


美国Edge Innovations公司研发的机器海豚

图片来源:worldjournal.com


作为历史遗留的动物表演饱受争议


根据世界动物保护协会(World Animal Protection)的数据,目前世界上有超过10000家动物园和水族馆。海豚表演是众多海洋馆中的传统表演,除了海洋馆,动物园也存在动物表演的行为,这一现象并不新鲜,甚至这样的“传统”自古有之。


图片来源:wildwelfare.org


人类对动物的兴趣几乎可以覆盖整部人类史,早期埃及、罗马的统治者以收集珍稀动物作为个人财富和统治权力的象征;古埃及以圈养动物为乐;古罗马热爱斗兽,建有专门用于观看斗兽的圆形露天剧场。中世纪时,探险家会捕捉野生动物并将它们围起来以供观赏,这一将动物圈养起来的行为便是最早期动物园的形态。


沿袭了早期统治者的风格,许多君主,如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查理大帝、英格兰国王威廉一世、法国波旁王朝国王路易十四等也都对动物有极大兴趣,在皇家庭院中设置了动物园以收集动物、观看表演,甚至观看动物间的残酷争斗,动物成了欣赏和取乐的工具。直到法国大革命宣告废除君主制,统治者的私人动物园才宣告终结,动物园转而面向大众。


1575-1577 年间由贝尔纳迪诺·德·萨阿贡修士(Fray Bernardino de Sahagún)完成编制的《佛罗伦萨手抄本》(Códice Florentino)第八卷中的内容:“统治者的动物”

图片来源:www.ancient-origins.net


英国的伦敦动物园于1826年成立,是世界上最早向公众开放的动物园,美国第一家允许公众参观的动物园于 19 世纪后期在费城开放。随着动物园的开放化,动物表演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在这一娱乐活动背后,世界动物保护协会野生动物研究与政策主管Neil D'Cruze表示,保证人欣赏动物表演时的安全性需要短时间内对动物进行全方位的训练并打破动物本来的野性,而家养动物经历了几千年的驯化与相处才被驯服。这一以娱乐为目的而产生的动物虐待饱受争议。


老虎钻火圈表演 | 图片来源:aldf.org


因此动物表演的同时,抵制动物表演之声不绝于耳。1824年,英国创立了皇家防止动物虐待协会,协会其中一项工作便是制止利用野生动物进行表演;1850年,法国出台《反虐待动物法案》,随后爱尔兰、德国、奥地利、比利时、荷兰等欧洲国家也相继出台相关法案;1980年,善待动物组织成立,并一直揭露和制止出于娱乐目的而进行动物虐待的行为;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也相继在上世纪完成了动物福利相关的立法;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制定了《禁止虐待动物法》。不论是法令还是动物保护组织的行动,海洋馆与动物园都被纳入同一类别进行管理。


图片来源:worldanimalprotection.us


保护与教育是动物园最重要的职能


在国家层面的政策规定下以及动物保护组织的努力下,动物园在不断演变,从一直以来的展示、娱乐目的转向保护和教育。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去年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20》数据显示,自1970年起,鱼类、鸟类、哺乳动物、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数量减少了68%。在这样的现状下,巴黎植物园附属动物园的负责人Michel Saint Jalme表示,“保护和教育,这是动物园的两个主要任务”。从公众的期待层面,美国动物园和水族馆协会的调查也表明,公众将保护和教育视为动物园最重要的角色。


图片来源:Unsplash


就保护而言,动物园承担着保护圈养和野外濒危物种的责任,其中包括圈养育种、重新引入和野外保护,以帮助濒危物种得以生存或是延续。


1981年起,美国动物园和水族馆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Zoos and Aquariums)启动了全球第一个“物种生存计划”项目(Species Survival Plan),该计划通过在经协会批准的动物园、水族馆和其他动物管理场所中协调并进行规范的繁殖来避免物种灭绝,同时努力扩大遗传的多样性。截止到2020年底,全球有近500个活跃的物种生存计划正在进行中,其中在2007年以来被认为已经在野外灭绝的巴拿马金蛙经过育种免于灭绝;由于伐木、采矿等人类活动而丧失栖息地的金狮面狨也脱离困境,现存的1/3的金狮面狨都来自于人工育种。


金狮面狨 | 图片来源:nationalzoo.si.edu


与“物种生存计划”并行的是“重新引入计划”(Reintroduction programs),计划主要内容是将在动物园和水族馆中饲养并康复的动物重新释放到自然栖息地,以稳定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这些重新引入的动物也会在协会的帮助下逐步融入自然环境。其中比较成功的案例有加州神鹫、黑足鼬等。1982年在野外只有22只的加州神鹫在育种繁殖下于2014年扩大到425只,其中219只重新引入到自然环境中生活;1987年只有18只的黑足鼬经过育种后规模扩大,1991年以来其中数千只已经重新引入其原来的栖息地。


加州神鹫 | 图片来源:allaboutbirds.org


除此之外,去野外保护野生动物也是动物园的使命之一,凭借动物园在多物种管理方面的能力和实践经验,动物园主要侧重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种的长期生存这一命题,通过参与野生动物种群研究、动物疾病问题的处理和护理以及物种恢复工作来实行野外动物的保护。美国动物园和水族馆协会中的100多家动物园和水族馆通过此方式每年都进行超200种野生动物的保护与救治。


图片来源:worldwildlife.org


就教育作用而言,2014年英国华威大学社会学家Eric Jensen与世界动物园暨水族馆协会合作,对30多个动物园、水族馆的6000多名游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不论是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还是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举措,受访者都在参观后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动物园以丰富的物种与详实的介绍给参观者带来直接视觉感受的同时传达着相关信息,参观之外,动物园及相关协会也在不断丰富教育活动、特别活动、亲身参与活动等方式,以更好地完成它所承担的教育使命。


法国奥弗涅动物园(Parc animalier d’Auvergne)通过“体验型”特别活动以实现寓教于乐。动物园主要针对8-15岁学生推出了“假期动物园实习”,12人一组的学生在动物园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加为期5天半的实习,内容包括准备动物的餐食并分发餐食、通过不同的互动装置吸引动物并训练动物的感官、清扫动物的居住场所等工作人员的日常职责,这一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动物有更深刻的了解。


“假期动物园实习”项目

图片来源:parcanimalierdauvergne.fr


在国内多数动物园的经营模式还比较原始的时候,2011年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已经开启了拒绝动物表演先例,随后在2014年取消了动物投喂,并在动物生活环境的改造上投入大量资金。与此同时,为了保留民众与动物的互动体验并增强对动物的责任感,动物园开启动物认养模式,认养的个人和家庭可以获得动物园出具的动物近况报告以及与饲养员一起饲养动物的机会。这一特别的方式在保护动物生存环境和生存空间的同时,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动物的特点,让教育融入在认养活动中。


“南京红山动物园认养手册“中关于动物和认养价格的介绍

图片来源: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微信公众号


世界动物园暨水族馆协会在2020年出版了《动物保护的社会变革:世界动物园和水族馆保护教育战略》(《Social Change for Conservation: The World Zoo and Aquarium Conservation Education Strategy》),这一开创性的《战略》旨在指导动物园和水族馆对大众进行引导和教育,进一步制定适合不同受众的保护教育计划和创新的内容及节目,加深公众对动物保护的理解并参与其中。


新西兰奥克兰动物园正在进行教育课程

图片来源:《动物保护的社会变革:世界动物园和水族馆保护教育战略》


欧洲动物园暨水族馆协会的“重新引入计划”委员会主席Bengt Holst博士表示,现代动物园不仅想向游客展示它们的居民,也想教育游客并使他们意识到这些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动物园是大众接触动物最快速便捷的窗口,在动物园更好地履行其教育和保护职能之下,人类对于动物与自然的认知才会更加深刻。


题图来源:Unsplash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特别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版权归原作者所有